卤味巨头加速智能化布局,自动化产线助推产能新飞跃

在卤味赛道增速放缓的背景下,头部企业正在通过智能化生产和自动化设备提升产能效率,同时积极探索新的增长曲线。据《卤味品类发展报告2025》显示,2024年卤味市场规模达1573亿元,同比增速为3.7%,较2023年的4.8%有所下滑。面对增长压力,绝味、周黑鸭等巨头不再仅仅满足于传统的零售模式,而是通过智能化生产基地建设、产线自动化改造以及多元化场景拓展,推动行业向高质量方向发展。

01 智能工厂升级,硬件软件全面革新

绝味食品在天津建立的智能化生产基地已于2021年投产,引入了22种核心智能制造装备的创新应用。这些设备包括国内首创的原料自动解冻漂烫机、真空滚揉装备自动化生产线、专利智能化卤煮锅、全自动螺旋速冷机组以及低温冻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等。在软件方面,绝味使用模块化机房为生产基地提供工业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,打通了绝味云计算中心,实现工业数据的互联互通与共享。5G、AI算法和大数据技术成为智能化工厂的技术支撑,实现了“共采、共产、共仓、共配”的柔性生产模式。

02 生产效率提升,数字化驱动精准运营

周黑鸭打造的用于多业态场景的全链智慧物流平台,实现了从订单、生产到物流“端到端”一体化精益管理。该系统通过企业资源计划系统(ERP)进行计单、排产,通过生产制造执行系统(MES)下发订单,将成品任务分解到需要多少原料及辅料的层面。数字化管理带来的效果显著。周黑鸭系统运营高级经理杨旭表示:“以需求为导向进行精准排产,晚上生产,第二天就能送达,现在基本是0库存”。生产效率提高50%至60%,真空产品此前存在2%左右的临过期产品,现在库房临期产品完全没有了。

001.jpg

03 溯源与品控,技术赋能食品安全

“每盒一码”追溯系统已成为行业标配。周黑鸭采用这一技术,使每一个产品都可以全程溯源。如果出现问题,将“一键锁定”同一批次所有产品,对相关原料不能使用、产品不能出库和销售。王小卤近期也与CCN中商合作,为滁州新工厂四条自动化产线实现赋码改造升级,完成生产环节的产品单品袋码与箱码的精准赋码、采集与关联。CCN中商为王小卤定制的方案包括视觉系统、机械手系统与追溯系统的多端协同逻辑,实现每条产线4个装箱工位的同时装箱与数码采集作业。

04 智能化解冻与分选,关键技术突破效率瓶颈

在周黑鸭已投产的华中、华北、华南工厂,原材料通过微波解冻隧道快速融化去冰。这种技术可以在2分钟内把-18℃的原材料解冻到0℃,较传统的自然解冻和水浴解冻方式提高了近30倍的效能,并可有效阻止营养流失。解冻后,经过标准化的卤制流程,产品通过双螺旋速冻隧道在15-25分钟内将60℃以上的产品降温到10℃以下。随后是RFID智能分选线,包揽了自动清洗输送、净箱输送、成品输送、回收箱输送、产品数量批次采集等流程,完全替代了人工操作。

05 产能布局优化,全国供应链网络形成

伴随现代化“智能”工厂的相继投产,周黑鸭“全国五大区”产能布局已经初显。未来,周黑鸭将逐步完善物流体系,缩小物流半径,保证全国消费者购买到更加新鲜的产品。绝味食品也正在江苏、辽宁、广西、广东和四川等地建设智能生产基地,加快供应链4.0的布局。通过六大核心工厂的全方位覆盖,来保障产能的供给,满足消费者对休闲卤制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求。

06 智能化升级后的新挑战,寻求多元化增长

即使实现了智能化生产,卤味巨头们仍然面临着市场增速放缓的挑战。头部品牌们开始通过“卤味+”的方式,扩展卤味的消费场景。周黑鸭推出了子品牌“3斤拌·小锅鲜卤”,进军“现制热卤+快餐”市场。久久丫部分门店升级为“久久丫·火锅鲜卤”,并试点引入煎饼果子、广式牛杂、肉夹馍等地域特色小吃和主食。绝味食品则推出了全新门店形态“绝味plus”,定位为新式卤味休闲小吃店,涵盖炸卤、小吃、甜品、炙烤、主食以及酒饮等多个品类,SKU总数接近30款。出海也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。周黑鸭自2024年进军马来西亚市场,紫燕百味鸡也在澳大利亚和美国开设门店。

智能化产线让卤味企业实现了50%-60%的生产效率提升,夜间生产、次日送达的精准排产模式几乎实现了“零库存”。随着消费者对新鲜度和品质要求不断提高,柔性化生产和分布式产能布局将成为行业主流。头部企业通过智能化升级,不仅提高了产能,还实现了从休闲零食到正餐、下午茶、宵夜等多场景覆盖的转型。

未来几年,卤味行业的竞争将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率提升和场景创新,那些能够将智能化生产与消费新趋势深度融合的品牌,将在新一轮行业洗牌中脱颖而出。